環境網站ENN于27日報導,有科學家在美國舊金山灣的貽貝體內,偵測到高濃度的淡水藻類毒素─微囊藻毒素。盡管在加州沿海采集的貝類須經海洋藻類毒素監測,微囊藻毒素卻非固定檢測項目。 報導指出,會引起肝損傷的微囊藻毒素,是由某種在溫暖且富含養分水域增生的藍菌所產生。加州許多湖泊與河川中都已發現這種毒素,包括流入舊金山灣三角洲的沙加緬度河與圣華金河,以及灣區數座湖泊都無可倖免。
加州大學圣克魯茲分校研究海洋健康的教授庫德拉表示,在舊金山灣水體樣本中被發現含低濃度微囊藻毒素之后,他的實驗室進一步調查貝類受這種毒素污染的可能程度。研究人員檢測了從舊金山灣5個地點搜集來的貽貝,同時用水缸對貽貝與牡蠣進行實驗,以確認它們吸收與排出毒素的速度。 庫德拉表示,“我們發現這種淡水毒素會在貽貝與牡蠣等貝類體內累積。且在舊金山灣,某些貽貝所含的毒素,已超出建議攝取標準量不少。”研究結果已刊登在“有害藻類”期刊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