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公司的沉浮總是備受關注。
這一次,主角是HTC。這家代工廠出身的公司,曾搶到智能手機的第一波紅利,在顛覆的2011年,市值超過如日中天的諾基亞。這家有夢想的公司,目標一度是“世界第一”,但在智能手機普及的大潮里,卻被后來者遠遠甩在身后,甚至已經跌出出貨量前十名,股價創十年來新低。
一手創辦這家公司的王雪紅,命運也相應的跌宕起伏。HTC 巔峰時, 她與丈夫身價超過臺灣首富郭臺銘;HTC 跌入谷底時,王雪紅又被臨危受命,重做CEO,執掌大權。
臨危受命,力挽狂瀾,當然沒有那么簡單,在全球移動終端增長乏力的時候,王雪紅及HTC 要對壘的,除了對手,還有移動終端紅利消失的趨勢。即使是“一貫正確” 的蘋果,也還沒能找到逆轉的良藥。
王雪紅找到了新的武器——VR。兩年之前,受Valve 邀請去了實驗室體驗,雙方一拍既合,要一起推出一款新的VR 頭戴顯示設備。于是,王雪紅和HTC 的對手從蘋果、三星換成了Facebook、 索尼。當然,Facebook 的背后還站著三星。
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。所發生的一切,似乎就是移動互聯網時代HTC 的翻版:快人一步,早早與技術大拿建立了合作,上一次是Google,這一次是Valve;同樣在早期搭建了極為優秀的系統,上一次是Sense,這一次是大空間定位技術;同樣想建生態,上一次HTC 一度想要開發自己的操作系統,這一次則是自建開發者服務平臺;同樣要面臨低價產品的狙擊,上一次是中華酷聯,這一次可能是“Valve+” 硬件……
相似的可能還有HTC 的夢想,上一次他們說要做“世界第一”。這一次,當被記者問起,“您認為Oculus 做的不如HTC 了”,王雪紅直言“當然是這樣了,我希望大家去看一下”,信心滿滿。
這一次,王雪紅和她的HTC,能打破起看似宿命的結局么?
王雪紅的底氣,來自不一樣的策略。
相比于智能手機早期的這略,HTC 這一次把重心放在了大陸,2C、2B、B2B2C 三條線并重,聯手順網科技積極搭建線下渠道,拉攏開發者打造生態。
1、大陸市場成了重頭戲
早年做智能手機時,HTC 一直將發展重點放在歐美市場,忽視了大陸這個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市場,直到2010年才以HTC 這一品牌在內地銷售智能手機;即使是在HTC 如日中天的2011年,在大陸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也僅有10.4%,落后于三星和摩托羅拉。作為一家說漢語的臺灣公司,實在匪夷所思。
直到去年,HTC 依靠大陸市場扭虧為盈,王雪紅才表示要“更加重視中國市場”。
這一次,HTC 則給了大陸市場足夠的重視。不僅第一次開發者峰會選在了北京,還在北京、上海安置了軟硬件的團隊。
HTC VR 副總經理鮑永哲,在接受36 氪采訪時解釋,“大陸市場非常大”。一方面,大陸在技術發展上一直有跳代的傳統,可以直接使用到新一代的產品和技術。一方面,大陸又是創投最活躍的地區,也擅長探索商業模式。對于還未迎來黎明的VR 行業來說,這兩點格外重要。
原因當然不止于此,王雪紅和鮑永哲不能說的,則是Vive 的合作伙伴——Valve 在西方國家和游戲界的影響力。這也使得HTC 在吸引歐美開發者時,未必能有Valve 有優勢。與其正面PK,倒是不如直接去搶下Valve 不重視的這個大市場。
2、2C+ 2B + B2B2C
成立于1997年,HTC 在18年的歷史中,并未有過值得夸耀的2C 的成功經驗。即使憑藉智能手機的先發優勢大紅大紫,HTC 也未能打好這局2C 的牌。戰場上頻頻落敗,HTC 也從當年“iPhone 最強對手” 淪落成“那個作死的公司”。
相反,靠代工起家,這家公司的歷史上從不乏B 端貴人。康柏(已併入惠普)、微軟、O2 、Orange ,這些大公司的合作訂單,先后把HTC 帶出了虧損、上市,幫HTC 攢下了轉型做品牌的資本。
在虛擬現實設備價格還不夠“白菜價”,普通消費者認知極為有限,適配內容不僅少還很初級,做2B 甚至是B2B2C 反而更適合這家公司的傳統和基因。
除了與順網合作做B2B2C,HTC 還建立了做2B 的團隊,完善了三種合作方式:①向廠商主動提供適合的創意、硬件產品,并介紹合適的開發團隊;② 向廠商提供硬件產品的同時,提供軟件開發支持,比如找到開發團隊;③僅向廠商提供硬件產品。
王雪紅則向36 氪透露,“除了奧迪汽車,你能想到的所有知名品牌,都與我們建立了合作”。也許,在明年,隨著Vive 的上市,我們還會看到更多的項目落地。
3、聯手順網科技,搭建線下渠道
大陸的智能手機之戰,面對蘋果、三星毫無招架之力,甚至面對中華酷聯、金立、OPPO、小米這樣的后來者,HTC 也束手無策。有人總結說,HTC 敗因之一就是忽視渠道建設。
中興、華為、酷派、聯想當年異軍突起,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聯手中國三大運營商,對終端進行補貼,市場營銷支出減少的同時,出貨量及市場份額大幅提升,還能獲得相應的反點。
金立、OPPO 等品牌的發展,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對線下渠道的把控。金立直接派駐管理人員到各地經銷商處進行管理,OPPO 直接給予各地經銷商股份,這種對于渠道的把控,使得這兩家公司一度成為2011年智能手機的新貴。
作為臺灣廠商,HTC 與大陸運營商的總是“若即若離”,既無法像蘋果推出“搶破頭” 的爆款高端機,又不愿意像三星、中華酷聯等廠商一樣推出千元以下定制機。HTC 的線下渠道,滲透性不及金立、OPPO 等廠商,銷售人員提成又少于后者。電商渠道受水貨沖擊,社會化營銷基本趨于無。可謂全渠道無力。
到了Vive,鮑永哲等臺灣負責人曾多次來大陸考察,結合大陸國情,選擇與順網——網吧渠道合作。VR 游戲的首批用戶都是重度玩家,與網吧的玩家高度匹配。HTC Vive 對空間有要求,網吧剛好可以滿足這個要求,帶來的體驗比在家里更有沉浸感。
興業證券的分析師測算,只要5 萬家網吧引進VR 設備,就能帶來每年155 億的市場規模。中國大約有14 萬家網吧,利益驅動下,對于HTC 來說,在早期未嘗不是一次絕佳的落地機會。而現在, HTC 還在想辦法拓展校園的渠道,吸引這一龐大人群。
對于HTC 來說,即使有不一樣的策略,他們也很難保證在接下來持續勝利。
要想一改移動互聯網時代的“市場潰敗”,HTC 還必須擺脫對Valve 的依賴,盡快培育起完整的開發者生態。不然,這一次迎接他們的可能是一波“Valve+” 的頭顯,就如同當年那些“Android+” 的手機。
峰會期間,無論是王雪紅還是鮑永哲在接受36 氪采訪時,對與Valve 的關系都避而不談或是遮遮掩掩。
在被問及與Valve 的合作是否具有排他性時,王雪紅用“我們跟他們的合作,事實上是非常深入跟深刻的”,一筆代過。
當被問到HTC Vive Store 與Valve Steam 應用商店之間的關系時,鮑永哲學解釋說,Steam 會側重游戲,而HTC 不僅會側重游戲,還關注各種應用。言外之意,兩者并存將是常態。
然而,問題的決定權,也許并不再HTC 手中。諸多資料顯示,Valve 之所以要做頭顯硬件,還是因為Oculus 打造了自己的Store,侵入到了Valve 最看中的市場,在此之前他們曾給予Oculus 技術方面諸多的支持。
這樣的場景似曾相識。
2007年發布Android 系統的Google 找到了HTC,雙方合作于2008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安卓手機T-Mobile G1,于2009 年推出了具有多點觸控功能的G3(Hero),大放異彩。HTC 躋身手機市場第一梯隊,市值一度趕超諾基亞。
然而隨著Android 系統被認可,Google 的合作伙伴也越來越多,有強大生產、品牌能力的三星;有供應鏈資源、運營商渠道的中華酷聯;有互聯網思維的小米……HTC 的先發優勢蕩然無存,回天乏術。
而這一次,留給HTC 的時間可能更短了。就在不久前,Valve 宣布Steam VR 將支持Oculus。HTC 的產能問題,考驗著Valve 的耐心。HTC 提升產能,爭取獨家合作的同時,但結果很可能不是HTC 單方面所能決定的。
這一次,HTC 有意避免這樣的悲劇。他們清楚,打破魔咒的密碼是生態,只有蘋果似的“軟件+ 硬件+ 服務” 的生態路線,才是未來救命的稻草。
只是,做到這一點,遠沒有那么容易。擺在他們面前的第一個難題,就是如何提升出貨量,吸引更多的開發者到HTC Vive 的平臺上來,開發出更多更優質的內容。HTC 在搭建開發者服務平臺的同時,也在積極投資優秀的內容團隊。
留給HTC 的時間同樣不多了。在將發貨日期推到明年4月后,HTC Vive 不僅要直面Oculus Rift CV1 和Sony PS VR 的競爭了,還可能要面對頭顯中的“中華酷聯” 們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