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幾天在朋友家翻看一本雜志,有一篇文章介紹蔣介石時寫道:“蔣介石,字中正。”我剛喝下去的一口水全噴了出來。
朋友忙問看到什么好東西了,我就指給他看,結果朋友一臉的莫名其妙,“蔣介石字中正,有問題嗎?”這下該我莫名其妙了,急火火地給他解釋:“這都不知道嗎?蔣介石其實叫蔣中正,字介石,不是反過來的!”朋友這才好像明白了點什么。
這位朋友應該說也代表了很多人,一直以為介石就是老蔣的名,字中正,有聰明點兒的還解釋說,字“中正”是名“介石”的引申,國界之石嘛,當然得“中正”。
其實恰恰相反。
說起老蔣的名字,還是很有說頭的。首先,在蔣家的族譜上,既沒有蔣介石,也沒有蔣中正,而是叫蔣周泰。因為按照蔣家的族譜,蔣介石是“周”字輩,便取名為“周泰”。后來到了上學時,蔣周泰又取名蔣志清,直到去日本留學,學校的花名冊上還是蔣志清的名字。
那么“介石”是怎么來的呢?源于他在日本留學期間,曾創辦了一本雜志,叫《軍聲》,在雜志上發表文章時,用了個“介石”的筆名。后來回國后,大概在1917年,蔣志清30歲的時候,才根據《易經》“介于石,不終日,貞吉。象曰:不終日,貞吉,以中正也”,起了個“中正”的名,又把筆名“介石”改成了字。從此,“蔣介石”的大名才開始流行起來。
說起來,在近代大人物當中,這樣不以本名名世的還真不少,比如民國另外兩大巨頭:孫中山和汪精衛。
“孫中山”這個名字,雖然家喻戶曉,但奇怪的是,他本人從來沒有用過,而且在正規的檔案中,不管是清朝的,還是民國的,都沒有出現過這個名字,這是怎么回事呢?
咱還是從頭開始說吧。在孫家的族譜上,孫中山是“德”字輩,叫孫德明,后來上了學,改成了孫文,字載之,取“文以載道”之意。不過,有意思的是,在清政府的文書中,孫文被寫成了孫汶。可不要以為這是筆誤,其實是清政府玩的文字把戲,因為“汶”的意思是“心里昏暗不明”,在清政府的眼里,孫文就應該是這樣的人。
孫文還有一個廣為人知的稱唿,叫孫逸仙,在歐美流傳很廣。其實,孫文的號為日新,出自《大學》“茍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”,在粵語中,日新的讀音為逸仙,后來他的老師區鳳墀就干脆給他改成了孫逸仙。
至于應用最廣泛的“孫中山”,其實是因誤譯得來的。當年,孫文流亡日本,住的地方附近有個大家族——中山家族,日本明治天皇的母親就是這個家族的人,孫文一生致力于社會改造,對明治天皇欽佩有加,便取了個“中山”的姓,名為樵,即孫文的一個化名:中山樵。1903年,他的好友宮崎寅藏寫了一本書,其中有介紹中山樵的部分,被章士釗看到后,大加贊賞,就給譯成了中文,在國內出版。出人意料的是,一生嚴謹的章士釗在一個關鍵的地方卻出了差錯:原文中寫道“孫文即中山樵先生”,章士釗卻譯成了“孫文即孫中山先生”。這一錯不要緊,直接誕生了“孫中山”這個響徹全國的名字。
至于民國另一大巨頭汪精衛,同樣不是他的本名,他的本名叫汪兆銘,字季新,“精衛”源于他在《民報》時的筆名,取意于“精衛填海”的典故。
在民國四大家族中,除了蔣家,宋家和陳家的名字也都很有說頭兒,尤其是宋家。
提起宋氏三姐妹,實在是無人不知,無人不曉,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姐妹花。然而,這三姐妹的名字其實本來并不是叫宋靄齡、宋慶齡、宋美齡,甚至,她們本來都不姓宋!
其實,她們的爺爺往上都姓韓,到他爸爸韓耀如這兒,突然過繼給了一位姓宋的舅父,從此就改成了姓宋。
宋耀如曾在美國留過學,對林肯總統推崇備至,就給自己的三個女兒分別取名為宋愛林、宋慶林、宋美林,后來又覺得不夠女性化,就把林改成了琳。宋慶齡和孫中山結婚時的《誓約書》上,寫的就是“宋慶琳”,以后看到的時候千萬不要大驚小怪。
后來,宋耀如帶著大女兒愛琳去拜訪沈毓桂,沈毓桂是《萬國公報》的主筆,一肚子學問,聽說愛琳的名字后,說:“愛琳像西方人的名字,咱中國人應該叫中國的名字。”宋耀如一聽,趕緊請他給改個名字。沈毓桂扒拉了半天,又是《易經》,又是《女誡》,最后給改成了“靄齡”。宋耀如大喜,回到家就把老二、老三叫了出來,說你們以后別再叫慶琳、美琳了,改叫慶齡、美齡。
至于陳家,倒沒這么多故事,不過陳氏兄弟也并非以本名名世,而是以字名世,所以千萬不要鬧出這樣的笑話,以為陳果夫、陳立夫是“夫”字輩。其實果夫、立夫都是他們的字,本名叫祖燾、祖燕,是老陳家的“祖”字輩。
在國民黨系統里面,以字名世的相當多,像國民黨創始人之一、被蔣介石尊為“國師”的戴季陶,本名叫傳賢,字季陶。國民黨頭號軍事理論家、保定軍校校長蔣百里,本名叫方震,字百里。國民黨“四大元老”中的兩個:孫中山稱為“革命圣人”的張靜江,本名增澄,字靜江;蔣經國的終身師傅吳稚暉,本名敬恒,字稚暉。跟吳稚暉并列“國民黨四大書法家”的于右任,本名伯循,字誘人,可能覺得不太莊重,改成了右任。
在文化界,以字名世的就更多了,本來就是文人的事嘛,比如南開大學的創始人張伯苓,本名壽春,字伯苓;復旦大學的創始人馬相伯,本名建常,后改名良,字相伯;《大公報》老板張季鸞,本名熾章,字季鸞;被譽為“現代三圣”之一的大思想家馬一浮,本名浮,字一浮;民國第一情書高手沈從文,本名岳煥,字崇文,后改成從文;大文學家郁達夫,本名文,字達夫;大散文家梁實秋,本名治華,字實秋;大紅學家俞平伯,本名銘衡,字平伯;大畫家吳昌碩,本名俊,字昌碩……
還有被小資們尊為姑奶奶的林徽因,其實本來的名字寫為林徽音,出自《詩·大雅·思齊》:“大姒嗣徽音,則百斯男。”“徽音”就是美德、美譽的意思。林家是名門世家,取這個名字當真是好得不得了,那么為什么又改成了“徽因”呢?
原因是當時還有一位作家叫林微音,雖然有一字之差,但“微”和“徽”不管從字形還是讀音上都像得厲害,經常被人搞混,這在文化圈里可是很忌諱的事。于是,林徽音快刀斬亂麻,直接化“音”為“因”,免得老讓人誤會。
不過,林徽因改得還是不夠徹底,直到今天仍然有不少人寫成林徽音,而且在一些寫民國文化圈的文章中還經常會出現另一位林微音,更讓不明真相的讀者困惑不已。